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阿茶的AI之路,作者:起名賊費勁的阿茶,題圖來自:AI生成
原本計劃寫一篇2024年AI領域的年度總結,但鴿了,F(xiàn)在決定將內容拆分成系列文章。開局先放王炸,聊聊為什么大模型落地喊得火熱,但是實際落地的場景只有AI編程。
AI編程無疑是當下大模型落地最成功的一個領域。從Github的Copilot,到Cursor,再到第一個AI程序員Devin。好多人都在說:AI編程找到了PMF(Product Market Fit,產品市場契合)。
但為什么是它?
有人說“因為是真實需求”。難道AI在其他領域就是偽需求嗎?
有人說“因為代碼比自然語言更容易生成”。真的是這樣嗎?
還有人說“其他領域的模型能力還不夠”。但為什么編程夠呢?
這些解釋都過于表面,今天就從我的角度來解析為什么AI編程能成功落地,以及它未來的發(fā)展。
先從一個問題開始。
一、代碼和自然語言,到底哪個更難生成
“代碼的關鍵詞少,規(guī)則固定,所以更容易生成!边@是解釋AI編程為什么好用的常見說法。
聽起來挺有道理的?代碼就那些關鍵詞,模型只要從有限的詞里面挑就行了,采樣空間相比自然語言小太多了。
但是什么時候“詞少=容易”了?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,數學問題的描述足夠精簡,符號也少。那大模型做數學問題應該更強吧。
顯然不是這樣。
大模型到現(xiàn)在連JSON都弄不明白。JSON是一種編程領域常用的數據交互格式,在面對較為復雜的JSON時,大模型經常會出現(xiàn)括號對不上、層級關系錯亂的問題。
這個“代碼更容易生成”的論點,其實混淆了“生成”和“應用”兩個階段。
在自然語言生成中,我們對大模型的容忍度很高。它可以犯語法錯誤,可以前后矛盾,可以邏輯混亂,我們依然能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。容錯性非常高。
但代碼生成完全是另一個維度的挑戰(zhàn)。就像做數學題,代碼能跑就是能跑,跑不通就是報錯。它不存在“基本正確“或“大致可用“的中間狀態(tài)。每一個分號、每一處縮進、每一個變量名都必須精確無誤。所以代碼生成其實是更難的,因為對代碼的可用性要求是遠高于文本的。
二、核心:可信驗證
代碼生成難度更高,為什么它應用得最好呢?那些難度低的領域為什么反而應用效果差呢?真正原因其實是編程具有一種可信驗證機制。
所謂可信驗證,簡單地說,就是一種能夠快速、客觀地判斷AI輸出結果的可用性的驗證模式。
1. 客觀性:驗證結果不依賴人或者AI模型的主觀判斷;
2. 即時性:能夠立刻得到驗證結果;
3. 確定性:對就是對,錯就是錯。
接下來我將論述可信驗證是怎樣讓AI編程成功的。
1. 應用端的應用:快速而準確的驗證
為什么說編程領域有著完美的可信驗證?這讓我想到網上流傳的一句話:
戀人會背叛你,朋友會欺騙你,但數學不會,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。
答案就藏在代碼的本質特性中:程序設計就像數學一樣,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能跑就是能跑,跑不了就是跑不了。這種確定性來自一個關鍵角色:編譯器。它負責將代碼編譯成可執(zhí)行文件,這個過程是嚴格符合語法規(guī)定的。
編譯器將代碼編譯成可執(zhí)行程序在這個過程中,編譯器扮演著一個獨特的角色:它是第三方的、非AI的、完全可靠的驗證機制。它不會被情緒影響,也不會擔心被人類誘導,不會有主觀偏見,只會忠實地執(zhí)行語法規(guī)則。符合規(guī)則就可以編譯,不符合就是報錯。
這種嚴格的驗證機制成就了AI編程的應用。在AI嘗試落地的所有領域中,幾乎沒有哪個領域能像編程這樣擁有如此客觀、即時、確定的驗證標準。這種驗證機制對使用者的要求極低不需要你懂編程原理,不需要你精通算法,只要能運行代碼,就能知道大模型輸出的結果是否可用。
為什么要強調非AI?
因為大模型是基于概率的,所以要使用可靠的傳統(tǒng)的規(guī)則算法。當然,你用更高的模型來驗證低模型輸出也可以,但這依然是不可靠的。這點會在下一小節(jié)繼續(xù)論述。
注1:為了行文流暢,我忽略了一些細節(jié),例如我把編譯和解釋同時稱作了“編譯”……但是這并不是重點。
注2:程序員直接看代碼生成質量也算一種可信驗證,但這依賴于用戶的知識水平。這里只討論最基礎的可信驗證機制。
2. 模型端的應用:進擊的合成數據
光有可靠的驗證機制還不夠,模型本身的能力也很關鍵。(你總不能接受一個只有5%成功率的大模型吧)但有趣的是,大模型在代碼領域的進步似乎特別快,而且一直在進步。
這真的只是巧合嗎?
業(yè)界一直在強調自己家新模型在數學和代碼方面的突破,卻很少有人說“AI說話更像人了”。為什么?
答案可能會出乎意料:因為訓練數據枯竭,大模型目前可能只能在代碼這個領域進步。
已經無數人提到過這個問題了,模型的自然訓練數據面臨枯竭。在大模型訓練中,數據和模型架構是同等重要的。數據的枯竭意味著模型能力提升會放緩。目前大模型廠商常用的應對策略:
(1)人工生產新的數據,包括但不限于在網上爬取,或者找人手動編寫新的數據;
(2)使用更高級的或者舊的模型合成數據訓練新模型。
人工生產新數據的成本高昂,大部分都會采用合成數據來訓練。而使用模型生成的合成數據又可能導致模型崩潰。已有大量研究證實,質量差的合成數據和人類語言的偏差會導致后續(xù)訓練模型的輸出越來越偏離人類表達。
那么模型訓練方又是如何控制合成數據生成質量的?目前并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。主流方案是用更強大的模型來篩選,以及人工主觀判斷。這不僅成本高昂,還難以規(guī);,也不夠可靠。
然而可信驗證機制有效保證了代碼合成數據的下限,它縮小了合成數據和人類數據的差異。
代碼的驗證標準是二元的(能跑/不能跑),能運行并得到正確結果的就是好程序,報錯的就是錯誤程序。這種客觀標準讓我們可以大規(guī)模生成并驗證合成數據,效果等價于成千上萬個初級程序員在不知疲倦地編寫代碼,從中挑選可用的代碼。
這就是代碼合成可靠的根本原因:即使生成的代碼質量不高,但只要能通過編譯和運行,就具備基本的訓練價值。這種低成本的質量保證機制,確保了模型在代碼領域能持續(xù)進步。其實,大模型生成的代碼其實要比很多github上代碼質量更高。
3. 可信驗證的雙重價值
通過上面的分析,我們可以看到,可信驗證在AI編程領域發(fā)揮著雙重作用:
在應用端,它讓AI編程獲得了用戶的信任。不需要專業(yè)知識,不需要復雜判斷,能跑就是能跑,不能跑就是不能跑。這種簡單直接的驗證機制大大降低了使用門檻,加速了AI編程的普及。而且讓很多“零知識用戶”也可以進行嘗試。
零知識用戶:不會編程但想做app的人,這個概念可以引申到其他領域。他們對可信驗證的要求極高,因為他們自己不會處理異常情況。
在模型端,它解決了AI發(fā)展的數據瓶頸。當其他領域還在為訓練數據發(fā)愁時,編程領域已經找到了可持續(xù)的數據來源?尚膨炞C確保了合成數據的基本質量,讓模型能力持續(xù)提升。
可信驗證不僅解決了“用戶敢不敢用“的問題,還解決了“模型怎么進步”的問題。在大模型產品toB端,可靠性一直是最大的痛點。但可信驗證機制提供了一個極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它讓輸出結果可控、可及時驗證,配合原有的代碼審查集成機制,大大降低了應用風險。
在可信驗證的加持下,AI編程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(huán),走出了一條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道路。
三、關于AI編程的其他觀察
1.AI編程目前的局限性
(1)代碼生成質量依然有待提高
雖然有可信驗證機制,但目前AI生成的代碼質量仍然參差不齊。好在我們可以通過代碼覆蓋率、復雜度等客觀指標來評估代碼質量(沒錯,更高級的可信驗證),這些指標又可以反過來指導訓練數據的篩選,形成質量提升的閉環(huán)。
(2)AI編程對語言支持度不均衡
AI在Python上表現(xiàn)出色,而在Java等語言上相對遜色。這里有兩點原因。
首先是訓練數據的差異。Python的開源社區(qū)活躍,這為大模型提供了海量的高質量訓練數據。
其次是語言特性的影響。Python的語法相對靈活,容錯性更高,這使得AI更容易生成可用的代碼。相比之下,Java等強類型語言的語法約束更嚴格,對代碼生成的要求也更高。
2. 自動化會帶來額外心智負擔
可信驗證的即時性還挺重要的,否則會給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心智負擔。這一點在Devin身上體現(xiàn)得特別明顯。
Devin被譽為全球首個AI程序員,號稱具備全棧開發(fā)、自學新技術、構建部署應用、自主調試等多項能力。
初次體驗Devin時,它確實讓人感覺非常爽。只要你把任務安排給它,然后就不需要管它了。就像真的擁有了一個實習生可以獨立完成任務,讓我能專注于其他工作。等著驗收就行。
但相比Cursor,Devin存在兩個致命問題:
(1)得到反饋的時間要更長,這意味著如果我給他的命令是錯的,或者他思維錯了,過很久我才會知道。這會嚴重降低工作效率,沉沒成本也更高了。
(2)調試成本劇增。AI生成的代碼量越大,debug的難度就越高。因為這些代碼不是你寫的,你需要額外的時間來理解它的邏輯。而且還有更嚴重的事情,在你debug的時候,經常會不知道到底是它代碼生成的有問題,還是你操作有問題。這點對于零知識用戶更為致命。
考慮到AI同樣可以debug。我專門做了個實驗:完全以零知識用戶的身份,讓Devin寫代碼,再用Claude來debug。Devin寫了20多分鐘的代碼,Claude debug了一個小時,功能依然沒能跑通。
與自動駕駛不同,開車時你可以隨時接管,因為車輛的當前狀態(tài)是顯而易見的。但在編程中,如果AI走錯了方向,之前的工作就全部作廢了。那幾十分鐘的等待,就真的變成了純粹的時間浪費。得到的是你和AI都不想用的一大堆代碼,沒有任何價值的代碼。
注:Devin不好用還有個很大的原因我覺得是背后的自研模型不夠強。我用Cursor的Agent搭配Claude,生成的代碼質量就高很多。
3. AI編程的未來發(fā)展:更高級的可信驗證
目前應用端的可信驗證還很初級,主要是看代碼“能不能跑”,考慮的是終端輸出結果。但隨著技術發(fā)展,會出現(xiàn)更高級的可信驗證方法,考慮更多的因素。例如上文的覆蓋率這些指標。
現(xiàn)代IDE已經能夠自動檢測性能隱患和安全漏洞。這些自動化的質量評估機制,本質上也是一種可信驗證它們同樣具備客觀性和即時性,只是驗證維度更加豐富。
其次是自動化測試的進化。即使代碼能夠運行,也需要驗證其功能完整性。自動化測試框架能夠生成測試用例、檢查邊界條件、驗證業(yè)務邏輯,包括對代碼性能進行檢測,提供了另一層次的可信驗證。這些客觀的質量指標同樣可以反饋到訓練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些進步意味著AI編程可以從“基本可用”進化到“高質量”,Devin這樣的產品也會更好用。我依然相信Devin是AI編程的未來,因為這種把人解放的自動化才是真正的自動化。
但是這種AI編程不適合零知識用戶,它的未來或許就是極大的增加程序員的生產力。對于零知識用戶,或許Dify這樣的平臺更可靠。
4. 對其他領域的啟示
通過分析AI編程的成功,我們其實可以得到一個重要啟示:任何想要成功應用AI的領域,都需要找到自己的“可信驗證”機制。
不是所有領域都能像編程那樣有編譯器這種完美的驗證工具。也可以借鑒這種思路,在各自領域內建立相對可靠的驗證機制。這個驗證機制即使早期不能做到100%準確,但至少要能給出一個基本的可用性判斷!耙滥P偷南孪拊谀摹?尚膨炞C不僅能降低使用門檻,還能為模型訓練提供可靠的數據來源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阿茶的AI之路,作者:起名賊費勁的阿茶
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虎嗅立場。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 hezuo@huxiu.com
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,都在 虎嗅APP